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新闻事件 社会 Society

2月7日,猴年春晚上演。根据央视《新闻联播》报道,晚会“在和谐欢乐的氛围里传递了社会的正能量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获得国内主流媒体和广大网民的点赞”。

《人民日报》在头版发文《央视春晚传递中国正能量》,并配发评论《向着梦想进发》。新华社发表评论员文章《普天同庆演绎时代精彩》,《光明日报》文章题为《春晚:温暖的在家感 满满的获得感》。

根据央视调查结果,观众对今年春晚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比例高达95%。其中,海外热心观众满意度达到98%。“观众普遍对今年春晚好评如潮。”

 

 

比好多观众年龄还要大的春晚,办了一年又一年。据说,自从今年春晚的官方微博把评论功能关掉以后,对于这场晚会的负面评价明显少了很多。

 

 

尤其是国内各家媒体,也不知道怎么了,今年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正能量,对这场晚会批评少了,夸奖多了,一派欢乐祥和。

 

所以我就明白了,其实不是晚会办的不好,而是对舆论管的太少。只要加强一下对人民群众的正确引导,一下就风清气正,和谐安康。

 

尤其是春节期间,几大中央级媒体对这场晚会的评论,体现出一种毫不遮掩的自信,令人印象深刻。

 

 

总之,今年的春晚在主流媒体上获得一片叫好。据说,观众满意度高达95%,海外观众满意度甚至达到98%,民意支持度比当年北京申奥还要高。

 

今天,我们给好评如潮的春晚来个注脚,看看外国媒体如何看待这场全世界收视率和支持率都最高的晚会,尤其是作为反面教材,我们要狠狠暴露一下这些别有用心的境外媒体如何妄议春晚。

 

第一个问题

 

对于外国媒体来说,他们需要向本国读者交代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春晚?


按照最官方的译法,春晚的英文名叫做Spring Festival Gala,或者是Chinese New Year Gala。这个gala来自古法语,本意是带有娱乐和表演项目的社交活动。这意思和“联欢晚会”四个字真的很搭。

 

牛津英语词典:gala指伴有特别娱乐或表演项目的社交场合

 

但是,作为西方读者普遍陌生的中国特色,光有一个好听的英文名远远不够。

 

请设身处地地考虑一下:不要说对于春节和春晚一无所知,对于这个星球上的多数人类来说,在一个节日的夜晚整个国家的人只看同一个节目,这是一件多么罕见的事情,在一些文化产业过度发达的国家,甚至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所以,难免需要对不明真相的读者做一定的解释说明。

 

也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主流媒体到了西方就主流不起来了,所以很多西方媒体就占了便宜,可以用他们的话语来概括中国的春晚。

 

本人心宽体胖,特别喜欢看这些小肚鸡肠的西方媒体如何用刻薄的字眼表述他们眼中的春晚。这里选送几件代表作品。

 

路透社的概括简单又直接,还用上了押头韵(Alliteration)的修辞手法。

 


路透社2009年撰文:中国新年晚会:共产主义与商业气息的杂糅

 

外交政策杂志的表达则用词辛辣:说春晚是“一场耀眼夺目、民族主义、庸俗可笑的政治宣传”。

 

外交政策:尽管很难看,为什么还有7亿人看春晚——一场耀眼夺目、民族主义、庸俗可笑的政治宣传,但不能想象春节没有春晚

 

最好玩的是爱尔兰时报,这家的记者很实在,利用枚举法来概括春晚,关键还把举办地点搞错了。

 

爱尔兰时报:今年的春晚在西安举行(明显看走眼了),长达4.5个小时,主要包括歌舞、小品、大批儿童跳集体舞和对口型唱甜歌、还有功夫秀、从蒙古包中飘出的歌声、女声齐唱身后火箭升空。

 

总之,外媒眼中的春晚,关键词无非三点:一是政治宣传,二是节目庸俗;三是观众庞大。

 

特别是观众多这一条,太符合美国民众对中国人口的刻板印象,所以媒体特别喜欢拿这个来做文章。其中,最经常被拿来比较的对象是每年吸引最多美国观众的橄榄球联盟总决赛,人称超级碗。

 


CNN 2014年报道:还觉得超级碗够大?敢不敢试试中国春晚

 

洛杉矶时报甚至专门拿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做比较。那年,全国广播公司NBC的电视转播吸引了2.19亿美国观众,成为美国历史上观看人数的电视节目。但是,在2014年春晚的6.9亿观众面前,美国人的收视记录被分分钟虐成渣。

 

洛杉矶时报:自1983年起,这台晚会每年在国家电视台播出,去年,这场公认低俗的大型综艺节目观众估计达6.9亿人……相较而言,全国广播公司(NBC)2012年转播的伦敦奥运会观众达2.19亿人,已经是“美国历史上观众人数最多的电视节目”

 

第二个问题是:中国的春晚,外媒看得懂吗?

 

我的体会是,他们不仅看懂了,而且看得很认真。

 

这里,忍不住要给几家外国媒体送上敬业福,他们毫无疑问从头到尾看完了四个半小时的春晚,并且各自评选出了“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英国每日邮报最感兴趣的内容是540位机器人的集体舞。这似乎是所有海外媒体报道中最远离政治的选择。这家英国都市报无心触碰敏感的政治意涵,只喜欢用新奇又吸睛的科技新闻吸引读者的注意。

 

每日邮报:中国展现科技的力量:540个国产机器人在“世界上观众最多的电视节目”中同步舞动

 

外交家杂志则把严肃媒体做出了八卦周刊的深度,中国网民都搜不到的的神吐槽他们通通找到了。甚至,阔少王思聪的微博也被他们一板一眼地翻译成英文,介绍时还不忘高级黑地加上一句:万达集团CEO王健林之子王思聪一贯敢言,毫不掩饰他(对春晚)的恶心。

 

 

外交政策杂志则把历年春晚主创人员的黑材料都扒出来了。但叫人有些哭笑不得的是:他们非要把上届春晚导演哈文和主持人李咏的夫妻档视作春晚要彰显的民族熔炉。这也就罢了,不知道这家挺权威的媒体从哪搜来的猛料,非要把咏哥描述成一个皈依了伊斯兰教的回教徒。好吧,也可能是我知道的太少。

 

外交政策:除了装点门面,春晚也暗含了文化熔炉的意味。哈文,一个回族人,在过去三年都是春晚总导演,是中国演艺界最有权势的女性之一。她的丈夫李咏是中央电视台的知名主持人,多次主持春晚,他是生于新疆的汉人,并皈依伊斯兰教。他们将女儿取名为法图麦·李(一个在中国极为罕见的名字),作为对他们宗教及民族身份的坚持。

 

外国媒体中,最敏而好学的当属纽约时报。我简直怀疑他们的记者正在准备公务员考试,因为该报在报道正文中把开场歌曲中的念白一字不落地翻成了英语,还配上链接,为读者逐一解释什么叫四个全面,什么是五大理念,什么叫三个必胜,理论水平直追党校教授。

 


根据纽约时报报道整理的中英对照版《春到福来》部分歌词

 

但是,我们必须要回到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当外国媒体在看春晚时,他们究竟在看什么?

 

毫无疑问,他们看到的是政治。在外媒眼中,春晚,是这个国家的最高领导层执政理念的风向标,宣传的主题无非是民族团结啦,国泰民安啦,军人奉献啦,如此而已。

 

但是,这些天天盯着中国政治看、凡事不沾边都要往政治上扯的外媒,居然在看完了今年的春晚后忍耐不住喊了一句:

 

春晚,能不能别这么政治化?

 

华尔街日报:CCTV春晚引争议,网友呼吁多讲猴子、少谈宣传。

 

外交家:2016中国春晚:一场政宣灾难

 

甚至,在政治手法上跟中国路数相似的新加坡媒体都看不下去了,海峡时报在标题中直白地喊了一嗓子:拜托,少点政治宣传。

 

海峡时报:CCTV春晚引发评论“拜托少些政宣”

 

不过,心机最深的还是纽约时报。他家的新闻标题说:China Injects a heavy dose of ideology into new year's eve gala,中国在除夕晚会中大量注入意识形态。请注意,这句话的用词绵里藏针。inject是注射,dose 是剂量,inject a heavy dose 大剂量的注射,这语境分明是在使用毒品好不好,美国自由派知识分子,你们对中国意识形态的反感,昭然若揭。

 

纽约时报:中国在除夕晚会中大量注入意识形态

 

不过,对于春晚对于中国人的价值,所幸还是有媒体找到了政治以外的理由。对于回到城市、回到北上广深、回到办公室、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我们,或许下述理由才是我们选择与这台槽点无数的晚会年年相伴的原因。

 

观众是否真觉得某个节目好看倒在其次。没有这场嘈杂而多彩的奇观,除夕夜就太安静了。

 

外交政策杂志:尽管春晚有诸多不堪,但没有其他任何文化事件可以为中国人过完年回到公司的茶水间提供那么多话题。对几亿中国人来说,看春晚与归家探亲、享受节日氛围的记忆密不可分。观众是否真的觉得某个节目好看倒在其次。没有这场嘈杂而多彩的奇观,除夕夜就太安静了。

 

 

话题:



0

推荐

哈牛堂

哈牛堂

21篇文章 7年前更新

哈佛牛津毕业生创立的素质英语课堂。把教室放进生活,用语言丈量世界。

文章
  • 文章归档
2016年 21篇